跳到主要內容

物理治療師是幹嘛的?-------關於物理治療師的疑問

『老師,請問你們是唸什麼的?』

這是臨床工作以來,從我們手上得到改善的病人很常問的問題。

是的,有這麼一個科系叫做「物理治療學系」,全國目前有十三間設有物理治療系的學校。

在大學四年期間,紮實的接受嚴格的醫學的教育訓練,並且在第四年時,還需接受一年的教學醫院實習才能畢業,是訓練有素的醫療專業人員之一。




『物理治療師,這是一個什麼證照嗎?』

物理治療師的養成必須就讀醫學院、大學的物理治療學系,接受四年的訓練/實習順利畢業後,經由國家專技高等考試及格,得到考試院的及格證書,再由行政院衛生署頒發物理治療師證書,才能成為一位物理治療師。

非本科系訓練與畢業的人無法考取。


物理治療師有什麼樣的知識背景?

在大學四年期間,解剖學、生理學、肌動學、生物力學是基礎知識,建立在這些基礎知識上,更學習各科的評估與治療,包含骨科疾病治療、小兒治療、心肺功能治療、神經物理治療、運動傷害等。


物理治療師的專長是什麼?

物理治療是一門動作科學,治療師擅長的是分析身體的訊息。

比如說,做動作的時候覺得疼痛或動作不太順是因為什麼、是不是應該有活動度的關節卡住了、不該緊繃的肌肉過度緊繃、應該有力的肌肉是否正常工作。

這些需要治療師詳細詢問身體狀況發生的經過、精細的動作觀察、與手的觸摸來找出問題,透過儀器是檢查不出來的。

在各個場域的治療師可能從事著看起來不太一樣的工作內容,如診所、醫院、治療所、輔具中心、長期照護機構、兒童發展機構、體適能領域、運動空間等等。

但不論在哪個領域,物理治療師專門協助處理各式各樣的動作問題。


對物理治療師常見的誤解

物理治療的工作最容易被認識的場所是醫院與各地皆有的復健科診所,而因為健保制度與營運流程的關係,繁忙的治療師們極少有空檔能夠提供需要的人一對一的介入與矯正運動,大多只能以儀器治療為主,一般民眾少有機會可以接收到治療師們其他面向的專業,像是衛教與個別檢查。

因此,目前不管是在臨床上或是其他領域的治療師,都正積極努力地推廣更多的資訊給大家。

友善的環境與足夠的時間,會左右物理治療師能否發揮所擁有的專業能力去協助每一位朋友。


--
下一篇:我沒有疼痛,也需要物理治療師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神經動能療法是什麼?

在過去若有一些身體疼痛,例如:手舉不高、特定的角度會痛,坐久了腰會痠,多數人會往國術館去,找師傅喬一喬,或者到骨科確認骨頭有無受傷。 卻常在確認骨頭沒問題後,失去了就醫的方向,只好讓疼痛一路相隨。 除了骨頭的狀況外,與『動作』更相關的是肌肉,身體所有的動作皆來自於腦對肌肉下指令來完成的。 你曾經想過為什麼兩個膝蓋痛的人,同樣都是大腿緊,一個需要訓練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一個需要的卻是伸展它 嗎? 又或者同樣都去跑步,有人跑完屁股痠,有人卻是大腿痠? 這表示,每個人『做動作』的方式都不一樣。 而不正確的方式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姿勢、用力習慣的改變,甚至造成疼痛。 研究動作控制的科學認為,身體所有的動作方式與協調都儲存在腦部的動作控制中心。 也因此,發展出許多能夠改善動作、身體使用方式的學派。 神經動能療法 Neurokinetic Therapy(NKT ) 是一套精準的徒手肌力 測試, 由美國物理治療專家David Wenstock結合目前各方面人體力學的觀念,所發展出來特殊且精準的肌肉測試。 利用治療師的各種測試力道,判別正在測試肌肉的應被訓練或抑制,找出身體疼痛的源頭,此套手法目的在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腦 部)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的肌肉,制定個人化的復健與訓練課表, 以增進動作表現、改善疼痛 。

顱薦椎徒手調整技術是什麼?

傳統醫學認為頭顱骨之間的關節是密合而不可動的,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骨病學家Dr. Sutherland發現構成頭顱骨之間的關節是可些微活動的,因此開啟了往後對人體評估與治療的新發展。 顱薦脈動與筋膜受限 顱薦椎技術 (Craniosacral Therapy , CST) 是由神經外科醫師「約翰.優普哲 ( John E. Upledger博士」所發明,1970年,他在外科手術的過程中觀察到 除了心跳與呼吸之外,人體存在著另一套有規律的活動,每分鐘活動6-12次,此律動稱為顱薦脈動。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由 腦膜組織包圍,並且充滿保護腦及脊髓的腦脊髓液, 腦脊髓液的生成推力與回收形成了顱薦脈動, 藉由每分鐘6~12 次的腦脊髓液循環,提供身體養份並且帶走廢物。 顱薦律動 在顱骨、薦骨,身體各處皆可以感受得到,尤其 肩膀、肋骨、骨盆、大腿、足踝處。 此律動若變小、變慢,反應的可能是附近的組織太緊,或是有代償需要被處理。 顱薦椎技術能透過執行者的手感受顱薦律動,調整腦脊髓液、 鬆動筋膜受限處,解開錯誤代償, 進而達到全身平衡來促進健康。 顱薦椎技術如何操作 ? 經由全身性的評估,找到身體的限制所在。 利用執行者的雙手以極為輕柔的力道( 5公克)感受並調整脈動、釋放身體的障礙並平衡自律神經,以啟動身體的自癒能力。 顱薦調整手法的特色 有科學基礎的非侵入性調整手法,安全且溫柔。 藉由執行者的手,傾聽身體的聲音,與被操作者身體的內在醫生對話,帶領身體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平衡。 接受顱薦椎調整對身體的幫助? 顱薦系統的異常,會影響腦脊髓液的流動,容易有頭痛、頭暈、全身自體調節功能變差。 並且透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到全身各器官,失衡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的,包含情緒、精神與健康。 如: 自律神經失調/ 偏頭痛 / 慢性頭痛 慢性肩頸痠痛/ 纖維肌痛症 壓力症候群/ 消化不良 顳顎關節障礙 免疫疾病 失眠/ 鼻敏感/視力障礙 活動力低落 等等 接受顱薦椎調整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許多人會感受到非常放鬆,甚至進入一段時間深層的睡眠。 可能會經歷有一些抽動、刺痛、麻、漲、電到的感覺、

重訓問與答:大重量深蹲,隔天起床牙齒痠麻?

牙齒酸麻可能有蠻多原因 像是牙齒本身問題:珐瑯質受損、蛀牙、發炎等等 💡 不過因為這個問題的狀況是在大重量訓練後會發生,比較不像是這個情況 ☝️ 比較像是咀嚼肌/咬肌, Masseter不自覺代償造成的影響(圖一) 😅 在健身房常常可以看見,做訓練做到咬牙切齒的 — 👉 咀嚼肌為什麼會代償?? 以解剖構造來看,他與核心屬於同一條解剖鍊:深前線 💡 由下而上的收縮性組織包含: 腳趾屈肌、脛後肌、大腿內收肌、髂肌、腰肌、橫膈膜、斜角肌、咀嚼肌等等 (圖二)(解剖列車裡有完整的列表) 橫膈、腰肌、腹橫肌與核心穩定高度相關 ,同一條解剖鍊上的不同肌肉,或者同樣動作功能的肌肉會相互代償 👉 也就是說「核心不足以應付這麼大的重量」的時候,咀嚼肌用力確實是常見的代償方式之一 (也可以透過檢測看是否有其他組織代償的問題,例如 :抓腳趾) 通過咀嚼肌的神經是三叉神經,而第二三支正是支配牙關附近,酸麻完全可以解釋的通(圖三) — 咬合正與否會影響嗎? 骨骼的排列如同齒輪組的動作 👉 當一個環節出問題,可以想見其它骨頭的排列也會跟著連動 如果咬合不正,顳顎關節兩邊就不對稱,與頸椎會相互影響(經驗上常見上頸椎旋轉),頸椎影響胸椎、胸椎影響腰椎、骨盆⋯ 會不會影響力量傳遞就很好理解了 至於牙齒是不是會代償,其實會,看看調整深層筋膜的顱薦椎手法,裡面就有一個口內技法是調整牙齒的,甚至頭顱的腦內膜也會。 ☝️ 總之,如果有這樣的情形,建議可以在訓練後按壓咀嚼肌,讓它恢復柔軟,能暫時減少對神經的影響 以及除非是比賽,如果是練健康的,在核心足以應付此重量(無不自覺咬牙、其他代償前提下)慢慢增加重量會比較好 🎉 🎉 🎉 核心更穩了,這些代償們自然就會少一點 提供參考 P.s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來訊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