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姿勢問與答:我有骨盆前傾嗎?

「骨盆前傾」是最近常出現的名詞,可能從推拿師、教練,或者其他專業人員口中說出來的,因此來的學員有很高的比例會提到它,好奇自己究竟有沒有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或後傾,
其中有個評估的方式可以在家很簡單的檢查

方法是先找兩個點
第一個點是 先找到髂骨前上棘ASIS
  雙手叉腰,從腰部往下
  摸到骨頭後再順著往前找到最凸的點即是
(左右都有)


第二個點是 找恥骨聯合 PS
從肚臍一路往下摸,摸到快接近生殖器處
會有個硬硬的骨頭,這個就是了
(如圖一)




找到之後比較一下這兩個位置

下圖這是一個面向右邊的人


如果骨盆在中立位置的話

ASIS與PS應約與圖片中一樣呈現垂直

若PS比ASIS還前面,就算是骨盆 後傾

若ASIS比PS還後面,就算是骨盆 前傾



這是評估的方式之一。


不過,這都是靜態的

—----------------------------我是分隔線------------------------------


重要的是您是什麼原因想了解自己有沒有前傾呢?

大部分對身體疼痛或動作表現的影響

我們會想關注動態

在動作時是不是可以「離開」骨盆前傾的狀態

例如:

一個看起來駝背的人,可以自己挺的起來的話

我們不會覺得有很大問題(當然可能不好看啦)

他或許只是在放鬆姿勢下看起來這樣

但如果他隨時都只能停在駝背

走路、坐下、跑步、重訓都還是駝

這個問題就比較大,表示他無法選擇



又或者 平常看起來很挺拔,卻在需要彎背彎腰時彎不下去

也是同理


這些狀況就不單純是去放鬆某些肌肉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所以若是有疼痛或動作上 或者姿勢的困擾

自己評完後還是建議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

會比較能夠得到適合自身需求的建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神經動能療法是什麼?

在過去若有一些身體疼痛,例如:手舉不高、特定的角度會痛,坐久了腰會痠,多數人會往國術館去,找師傅喬一喬,或者到骨科確認骨頭有無受傷。 卻常在確認骨頭沒問題後,失去了就醫的方向,只好讓疼痛一路相隨。 除了骨頭的狀況外,與『動作』更相關的是肌肉,身體所有的動作皆來自於腦對肌肉下指令來完成的。 你曾經想過為什麼兩個膝蓋痛的人,同樣都是大腿緊,一個需要訓練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一個需要的卻是伸展它 嗎? 又或者同樣都去跑步,有人跑完屁股痠,有人卻是大腿痠? 這表示,每個人『做動作』的方式都不一樣。 而不正確的方式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姿勢、用力習慣的改變,甚至造成疼痛。 研究動作控制的科學認為,身體所有的動作方式與協調都儲存在腦部的動作控制中心。 也因此,發展出許多能夠改善動作、身體使用方式的學派。 神經動能療法 Neurokinetic Therapy(NKT ) 是一套精準的徒手肌力 測試, 由美國物理治療專家David Wenstock結合目前各方面人體力學的觀念,所發展出來特殊且精準的肌肉測試。 利用治療師的各種測試力道,判別正在測試肌肉的應被訓練或抑制,找出身體疼痛的源頭,此套手法目的在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腦 部)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的肌肉,制定個人化的復健與訓練課表, 以增進動作表現、改善疼痛 。

顱薦椎徒手調整技術是什麼?

傳統醫學認為頭顱骨之間的關節是密合而不可動的,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骨病學家Dr. Sutherland發現構成頭顱骨之間的關節是可些微活動的,因此開啟了往後對人體評估與治療的新發展。 顱薦脈動與筋膜受限 顱薦椎技術 (Craniosacral Therapy , CST) 是由神經外科醫師「約翰.優普哲 ( John E. Upledger博士」所發明,1970年,他在外科手術的過程中觀察到 除了心跳與呼吸之外,人體存在著另一套有規律的活動,每分鐘活動6-12次,此律動稱為顱薦脈動。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由 腦膜組織包圍,並且充滿保護腦及脊髓的腦脊髓液, 腦脊髓液的生成推力與回收形成了顱薦脈動, 藉由每分鐘6~12 次的腦脊髓液循環,提供身體養份並且帶走廢物。 顱薦律動 在顱骨、薦骨,身體各處皆可以感受得到,尤其 肩膀、肋骨、骨盆、大腿、足踝處。 此律動若變小、變慢,反應的可能是附近的組織太緊,或是有代償需要被處理。 顱薦椎技術能透過執行者的手感受顱薦律動,調整腦脊髓液、 鬆動筋膜受限處,解開錯誤代償, 進而達到全身平衡來促進健康。 顱薦椎技術如何操作 ? 經由全身性的評估,找到身體的限制所在。 利用執行者的雙手以極為輕柔的力道( 5公克)感受並調整脈動、釋放身體的障礙並平衡自律神經,以啟動身體的自癒能力。 顱薦調整手法的特色 有科學基礎的非侵入性調整手法,安全且溫柔。 藉由執行者的手,傾聽身體的聲音,與被操作者身體的內在醫生對話,帶領身體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平衡。 接受顱薦椎調整對身體的幫助? 顱薦系統的異常,會影響腦脊髓液的流動,容易有頭痛、頭暈、全身自體調節功能變差。 並且透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到全身各器官,失衡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的,包含情緒、精神與健康。 如: 自律神經失調/ 偏頭痛 / 慢性頭痛 慢性肩頸痠痛/ 纖維肌痛症 壓力症候群/ 消化不良 顳顎關節障礙 免疫疾病 失眠/ 鼻敏感/視力障礙 活動力低落 等等 接受顱薦椎調整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許多人會感受到非常放鬆,甚至進入一段時間深層的睡眠。 可能會經歷有一些抽動、刺痛、麻、漲、電到的感覺、

重訓問與答:大重量深蹲,隔天起床牙齒痠麻?

牙齒酸麻可能有蠻多原因 像是牙齒本身問題:珐瑯質受損、蛀牙、發炎等等 💡 不過因為這個問題的狀況是在大重量訓練後會發生,比較不像是這個情況 ☝️ 比較像是咀嚼肌/咬肌, Masseter不自覺代償造成的影響(圖一) 😅 在健身房常常可以看見,做訓練做到咬牙切齒的 — 👉 咀嚼肌為什麼會代償?? 以解剖構造來看,他與核心屬於同一條解剖鍊:深前線 💡 由下而上的收縮性組織包含: 腳趾屈肌、脛後肌、大腿內收肌、髂肌、腰肌、橫膈膜、斜角肌、咀嚼肌等等 (圖二)(解剖列車裡有完整的列表) 橫膈、腰肌、腹橫肌與核心穩定高度相關 ,同一條解剖鍊上的不同肌肉,或者同樣動作功能的肌肉會相互代償 👉 也就是說「核心不足以應付這麼大的重量」的時候,咀嚼肌用力確實是常見的代償方式之一 (也可以透過檢測看是否有其他組織代償的問題,例如 :抓腳趾) 通過咀嚼肌的神經是三叉神經,而第二三支正是支配牙關附近,酸麻完全可以解釋的通(圖三) — 咬合正與否會影響嗎? 骨骼的排列如同齒輪組的動作 👉 當一個環節出問題,可以想見其它骨頭的排列也會跟著連動 如果咬合不正,顳顎關節兩邊就不對稱,與頸椎會相互影響(經驗上常見上頸椎旋轉),頸椎影響胸椎、胸椎影響腰椎、骨盆⋯ 會不會影響力量傳遞就很好理解了 至於牙齒是不是會代償,其實會,看看調整深層筋膜的顱薦椎手法,裡面就有一個口內技法是調整牙齒的,甚至頭顱的腦內膜也會。 ☝️ 總之,如果有這樣的情形,建議可以在訓練後按壓咀嚼肌,讓它恢復柔軟,能暫時減少對神經的影響 以及除非是比賽,如果是練健康的,在核心足以應付此重量(無不自覺咬牙、其他代償前提下)慢慢增加重量會比較好 🎉 🎉 🎉 核心更穩了,這些代償們自然就會少一點 提供參考 P.s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來訊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