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8的文章

顱薦椎徒手調整技術是什麼?

傳統醫學認為頭顱骨之間的關節是密合而不可動的,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骨病學家Dr. Sutherland發現構成頭顱骨之間的關節是可些微活動的,因此開啟了往後對人體評估與治療的新發展。 顱薦脈動與筋膜受限 顱薦椎技術 (Craniosacral Therapy , CST) 是由神經外科醫師「約翰.優普哲 ( John E. Upledger博士」所發明,1970年,他在外科手術的過程中觀察到 除了心跳與呼吸之外,人體存在著另一套有規律的活動,每分鐘活動6-12次,此律動稱為顱薦脈動。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由 腦膜組織包圍,並且充滿保護腦及脊髓的腦脊髓液, 腦脊髓液的生成推力與回收形成了顱薦脈動, 藉由每分鐘6~12 次的腦脊髓液循環,提供身體養份並且帶走廢物。 顱薦律動 在顱骨、薦骨,身體各處皆可以感受得到,尤其 肩膀、肋骨、骨盆、大腿、足踝處。 此律動若變小、變慢,反應的可能是附近的組織太緊,或是有代償需要被處理。 顱薦椎技術能透過執行者的手感受顱薦律動,調整腦脊髓液、 鬆動筋膜受限處,解開錯誤代償, 進而達到全身平衡來促進健康。 顱薦椎技術如何操作 ? 經由全身性的評估,找到身體的限制所在。 利用執行者的雙手以極為輕柔的力道( 5公克)感受並調整脈動、釋放身體的障礙並平衡自律神經,以啟動身體的自癒能力。 顱薦調整手法的特色 有科學基礎的非侵入性調整手法,安全且溫柔。 藉由執行者的手,傾聽身體的聲音,與被操作者身體的內在醫生對話,帶領身體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平衡。 接受顱薦椎調整對身體的幫助? 顱薦系統的異常,會影響腦脊髓液的流動,容易有頭痛、頭暈、全身自體調節功能變差。 並且透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到全身各器官,失衡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的,包含情緒、精神與健康。 如: 自律神經失調/ 偏頭痛 / 慢性頭痛 慢性肩頸痠痛/ 纖維肌痛症 壓力症候群/ 消化不良 顳顎關節障礙 免疫疾病 失眠/ 鼻敏感/視力障礙 活動力低落 等等 接受顱薦椎調整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許多人會感受到非常放鬆,甚至進入一段時間深層的睡眠。 可能會經歷有一些抽動、刺痛、麻、漲、電到的感覺、

關於好動作工作室

關於我們 好動作適能中心為一個由國家專技高考及格的物理治療師成立的運動空間, 專門協助提升身體表現及動作品質,以改善 『人』與『生活』,提供預防、促進的全人照顧 。 理念 繁 忙的生活使現代人容易因各種因素造成身體上或精神上的不適, 長期的壓力與不良的動作習慣是造成 是導致各式受傷、筋膜緊繃、酸麻痛、關節退化的主要原因。 我們 致力於  透過評估、討論,提供個別化建議,幫助您了解自己的身體、自我療癒,同時 學習良好的動作以改善疼痛,提升生活品質,最終在 邁向健康的道路上。 服務對象 身體有不適與疼痛者 運動 產生不舒服或無法達到運動之效益者 預備生產、懷孕及產後婦女 自律神經失調 偏頭痛 / 慢性頭痛 纖維肌痛症 壓力症候群 消化不良 失眠 服務內容 身體動作檢測 個別化動作 訓練 傷後術後恢復運動 懷孕及產後婦女適能訓練 禪柔脊椎螺旋保健運動 頭顱薦椎徒手調整 淋巴引流 各式貼紮 滾筒按摩與放鬆

神經動能療法是什麼?

在過去若有一些身體疼痛,例如:手舉不高、特定的角度會痛,坐久了腰會痠,多數人會往國術館去,找師傅喬一喬,或者到骨科確認骨頭有無受傷。 卻常在確認骨頭沒問題後,失去了就醫的方向,只好讓疼痛一路相隨。 除了骨頭的狀況外,與『動作』更相關的是肌肉,身體所有的動作皆來自於腦對肌肉下指令來完成的。 你曾經想過為什麼兩個膝蓋痛的人,同樣都是大腿緊,一個需要訓練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一個需要的卻是伸展它 嗎? 又或者同樣都去跑步,有人跑完屁股痠,有人卻是大腿痠? 這表示,每個人『做動作』的方式都不一樣。 而不正確的方式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姿勢、用力習慣的改變,甚至造成疼痛。 研究動作控制的科學認為,身體所有的動作方式與協調都儲存在腦部的動作控制中心。 也因此,發展出許多能夠改善動作、身體使用方式的學派。 神經動能療法 Neurokinetic Therapy(NKT ) 是一套精準的徒手肌力 測試, 由美國物理治療專家David Wenstock結合目前各方面人體力學的觀念,所發展出來特殊且精準的肌肉測試。 利用治療師的各種測試力道,判別正在測試肌肉的應被訓練或抑制,找出身體疼痛的源頭,此套手法目的在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腦 部)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的肌肉,制定個人化的復健與訓練課表, 以增進動作表現、改善疼痛 。

做什麼運動才能讓我的痛比較好?

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因為「」而去看了復健科、骨科、甚至神經科,檢查後醫師說明了這是由於長期肌肉無力下造成的受傷,需要做運動來改善 或者是 手術順利結束後,醫師建議要做運動,但這時回運動場上負擔又太大//或者回到日常生活還是有一些疼痛 又像是 經過醫療人員的治療,拉傷的韌帶、肌肉等等的受傷組織已經恢復,但希望能夠做運動減少再復發 這時心中定會有疑問 做什麼運動才能讓我的「____」比較好呢? 空格內可以填入「腰痛」、「背痛」、「膝蓋痛」、「肩膀痛」等等不適的部位。 快走?跑步?游泳?重量訓練?還是瑜伽?皮拉提斯?懸吊訓練? 不論哪裡的疼痛或者組織的受傷,除非有特定的外力造成傷害,否則許多人已經有概念,可能是來自於生活習慣、用力方式使得長期某些部位的肌力不足而形成的慢性組織受損。 所以問題來自於動作的習慣 解鈴還須繫鈴人 要做的運動就必須是重新學習動作的運動,稱為動作控制訓練。 例如: 出現疼痛的狀況為:走路走久容易腰痠 就應訓練腳做動作時腰部的穩定 分析會造成疼痛的原因、針對疼痛的情境設計的運動,才有助於疼痛改善與維持良好的動作功能。          

好動作LOGO故事

好動作適能中心的標誌命名源自希望引領身體往適合自己、舒適、功能良好 的方向前進,每個人的「好動作」不盡相同,透過專業的分析與介入 / 訓練讓 服務對象更好,因此翻譯成 Move Better( 動得 更好 ) ,信念為以「人」為中心,在愉快放鬆的環境下,改善身體不適、療癒身心、保護身體機能,藉由正確的「力」 來增進機能,邁向新的旅程。